《吳健雄小傳》

1945年買的一部福特二手車

  民國三十六年二月十五日,吳健雄在普林斯頓的醫院生下一名男嬰,由於出生比預產期遲了許久,生產過程拖延甚長,結果剖腹生產流血很多,他們給兒子取名袁緯承,英文名叫Vincent。那時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,有一天因為到醫院去看他的妹妹,也順道探望了吳健雄。吳健雄和愛因斯坦並沒有交誼,但是大物理學家鮑利(W. Pauli)和著名空氣動力學權威馮卡門(T.Von Karman)二人,則是他們家的座上常客。鮑利是歐洲數一數二的理論物理學家,馮卡門則是加州理工學院空氣動力學方面的權威教授,後來主持中國發展導彈衛星計畫的錢學森,就是馮卡門的得意門生之一。


  民國三十三年三月,吳健雄進入在紐約市的哥倫比亞大學進行戰時研究的部門,擔任資深科學家,她雖然不是美國的公民,但是由於在鈾原子核分裂方面有權威的知識,於是在勞倫斯的推薦之下,得以進入美國最機密的製造原子彈的「曼哈頓計劃」工作。吳健雄在哥倫比亞大學參與的工作,是濃縮鈾的製程,她的主要工作是發展十分敏銳的加迦瑪射線探測器。

  民國三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,大物理學家費米在華盛頓州建立的反應器如期開始運作,原子核連鎖反應開頭進行得很好,但是幾個小時便停止了。主其事的費米和惠勒(J. Wheeler)觀察到這個反應在停止之後幾個鐘頭又會自動的恢復,是與時間相關的一種變化,於是懷疑是反應中的某種產物,會吸收大部份中子而造成反應停止。由於吳健雄在柏克萊時代曾經做過一項實驗,就是研究這一方面中子的吸收作用,於是費米便找人去向吳健雄要那一篇論文,由於有了吳健雄的這一篇論文的數據,解決了核反應中子吸收的問題,才使得製造原子彈的「曼哈頓計劃」順利的發展,得以於民國三十四年七月十六日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試爆成功。

  二戰結束以後,吳健雄開始她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研究工作。她一開始是做貝塔衰變方面的工作,由一九四五年起到一九五零年左右,吳健雄在貝塔衰變這個領域中,連續的做出好幾個世界一流的工作,解決了當時科學界許多懸而未決的紛爭,使得她在物理科學貝塔衰變的這個繁複困難領域中,享有了實驗精準的權威地位。如果在二十世紀的五十年代左右,有人要問在當時的物理科學界,誰是貝塔衰變這個領域的權威專家,毫無疑問的吳健雄將是列名其中的翹楚。

  吳健雄雖然實驗工作做得既精準又漂亮,但是在因為是一個女性,在以男性為主的物理科學世界中,難免有一些性別的壓力,也影響到她在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的教席升遷方面。他從一九四四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,雖然科學工作表現得極為傑出,但是一直到一九五二年在好幾位系內同僚的力爭下,才被升為副教授。當時在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的好幾位大物理學家,像是一九五五年得到諾貝爾物理獎的蘭姆(W.Lamb)和一九六四年得到能諾貝爾獎的湯斯(C.Townes),都曾經為吳健雄受到的不平待遇叫屈。

頁次 >> 01 || 02 || 03 || 04 || 05 || 06 || 07 || 08 || 09 || 10

通訊地址:二樓
電 話:
傳 真:
電子郵件
網 址:http://www.wcs.org.tw
 
吳健雄博士簡介
.小傳
年表
相片集錦
得獎榮譽大事紀
回首頁